经济学专业——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06日 04:15  浏览次数:

   (一)建设目标

   保持学科的传统优势、注重经济学与管理学、金融学的交融,突出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特色,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培养具有良好经济理论素养、经济分析基础和广泛适应性的高素质人才,在理论经济学领域的科学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西部领先、国内知名的学科点。

   (二)建设思路

   按照“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主、创新为魂”的教育教学理念,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狠抓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建设理论经济学创新平台,形成有发展潜力、能产生重大成果的创新团队,实现教学内容的规范化、前沿性、研究性,全面提高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水 平。

   (三)建设方案

   我校经济学专业未来将以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中心,既充分保持本专业的传统优势,又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着力培养一批理论经济学高层次拔尖创新型人才。

   1.在人才培养方面,以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为重点,通过实施本硕博连读计划,经济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双学位计划和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夯实经济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在教学观念和思路上,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注重培养基础理论功底扎实、能力强、素质高、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经济学人才。为此,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实际,树立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讲好、讲透《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等课程,使学生能获得一个比较全面的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体系。

   第二,改进和完善基地学生的导师制,保持大约每月一次的学术报告会或研讨会,以激发和培养基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使其对经济类其他专业本科学生的教学起到良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第三,大力倡导启发式、互动式与开放式的创新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继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特别注意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既讲好基本原理,又讲好基本理论的运用,尤其是要讲基本理论可能受到的挑战,要以理服人。

   ——注重经济理论的新动向与新发展,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经济理论创新观点或思路的专著与论文。

   ——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中把重点讲授、提问讨论、实例分析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并要求学生写出讲座发言稿或论文,组织主题发言、评论发言、定期讲座等研讨会,并按讨论情况计分归入学期成绩中。

   ——继续加强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已有实习基地的建设,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教学。“走出去”是以学生赴教学实践基地调研实践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投身社会、观察社会、实际感受社会、亲历改革开放实践过程的机会,使学生能结合课堂理论学习,写出有一定价值的调研报告或论文;“请进来”是能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走进学院,走进课堂,使学生能够感受他们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研究思路,启发和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问题。

   第四,不断推动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的动态优化。紧跟和瞄准改革开放和经济理论研究的动向,本学科逐步凝炼起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当代世界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史研究、西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等具有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其中,涵盖产权理论、国有企业改革与创新的理论、开放条件下对外经济关系理论等相应的课程设置。这对多方解析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全面、透彻地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我们还将致力于课程设置(主要是选修课)的动态优化工作,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更丰富的知识结构。

   第五,探索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对教学效果好、质量高的教师,要继续坚持在院内树先进、给表彰,鼓励大家在教学上多下工夫、下大功夫,以达到优化教学目的,推动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六,加强基地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 抓实习,在实习中运用理论,在实习中发现灵感和主题。

   —— 抓科讨会,通过科讨会,撰写论文。

   —— 抓读书笔记,促使其多看多写多思考。

   —— 抓导师(导师组)的指导,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2.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经济学专业在“十一五”间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大力引进优秀人才扩充教师队伍,通过引进和在职培养优化人才知识结构,通过选拔和留住拔尖人才来增加教学和科研带头人,从而组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每年保持有1-2名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培养,教师学术会议和实践应用能力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引进教师10-12名,侧重短缺专业,充实教学研究队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其中45岁以下青年教师力争达到博士化,重点学科比例要更高。注意改善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青年教师拥有非本校毕业博士学位人数比例不小于30%。新组建3-5个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或研究中心;继续进行“151工程”一期建设,启动并加大“151工程”二期建设力度和投入规模,力争获取比“十五”期间更多更显著的标志性成果。师资数量、结构、质量等指标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研究生学位点评估的优秀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与主要措施:第一,通过本校培养(留校)和引进,适当增加在岗教师数量,基本满足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经济学专业各教学层次对理论经济学相关课程教学任务的需要。第二,通过引进、留校和在职培养等方式,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在岗教师的学历结构和整体知识水平。第三,重点抓好“151”人选的培养和提高,积极为他们的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有一部分人能取得显著的进步和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第四,大力资助中青年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重大的研究项目,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通过各类课题资助、“151”工程资助等方式争取每年资助15—20人次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每年为地方做学术报告10场次。第五,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教师和学生讲学,争取每年有国外学者为本专业教师和学生讲课3周以上。第六,适当调整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几门面向全校的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师资配置和安排,使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合理化,腾出一定时间用于科研和其他社会服务等项工作的开展,优化本院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整体效率。第七,加强理论经济学的科学研究,为本学科的科研积极分子、具有较大科研潜力的教师适当减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时间从事理论经济学的相关研究。第八,要求全体教师经常性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优化。在研究所、课程组活动中,特别强调以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为龙头,以此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推进各项教改项目的开展。

   3.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方面,注重数量分析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相关性课程的整合,加强与统计学院和经济数学学院的配合协作;凸现我校的优势,在本科的教学中,适当加大金融专业知识培养,加强与金融学院的配合协作;与入世和开放经济接轨,增加本科涉外经济课程及外语(和双语)授课课程,加强与国外著名大学的交流与协作。具体措施是:第一,继续以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为先导,树立起经济学基础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新的经济学人才培养理念,革除传统封闭式、单一经济学专业教育教学思想,将素质教育、科学精神、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第二,以教改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狠抓《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区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实现教学内容的规范化、前沿性、研究性。第三,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学术队伍,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将学科与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和学生受益。第四,构建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估与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教学信息反馈及教学质量跟踪监督机制,使教学观摩、课程组听课、学生评教制度化、常规化。第五,本专业将继续坚持实施优秀教师和优秀教材的“双优工程”,使基地班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窗口。为此,我们将继续在校内外、国内外聘请不同教学风格的优秀教师,提倡用原版教材、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进行教学。

   4.在科学研究方面,强化教学立业、科研强业的意识,以科研促进教学、促进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我校在理论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领域的传统优势,强化院际间、学科间的联系和优势互补;进一步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以及企业集团的联系和合作,加大课题承接的力度,在加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也积极发挥经济学专业学科的优势为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服务,为四川、西部以及全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闭

  上一条:历年立项项目一览

  下一条:2007年国家级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和《统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