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新文科人才培养,助力“新财经”教育战略升级,6月30日,教务处举办了新文科背景下专业布局与优化调整研讨会。上海财经大学教务处吴纯杰副处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部柳正华副部长、江西财经大学教务处蔡前副处长、广东财经大学教务处邓欣欣副处长、浙江财经大学教务处张少华副处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李丹科长、东北财经大学教务处解木春科长、我校教务处许志副处长、陈昊老师、侯玉艳老师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校教务处副处长许志主持。
研讨会上,各高校教务处代表介绍了本科专业建设情况,并对新文科背景下财经高校专业布局优化、传统专业改造升级以及新兴交叉专业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上海财经大学吴纯杰指出,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新兴产业的冲击下,传统经管专业改造升级势在必行。只有大力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经管专业深入融合,不断提高专业建设质量,才能保持财经院校财经专业优势和特色。他介绍,上财积极推动原有专业改造升级,创建数字经济系,打造金融科技新兴专业,启动双学士学位项目,联合政界、学界、业界推进专业共建,不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柳正华介绍了学校专业结构优化的经验。他指出,一方面,要按照需求导向、标准导向和特色导向,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如根据各个专业调剂率、就业率、深造率等停招或裁撤排名靠后的专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大力推进财经政法深度融通,建设交叉学科新兴专业,开展拔尖创新实验项目,创建双学位创新班,鼓励和支持微专业建设,打造品牌特色专业。
江西财经大学蔡前介绍了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重点剖析了专业调整的痛点、难点和堵点。他提出了“三擎齐驱,五化联动”的专业总体调整思路:以人才规律为基础、以国家战略为牵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增、减、优”推动专业转型升级,通过集群化、分类化、数智化、交融化等方式,控制专业总量,突出优势特色,强化协同联动,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广东财经大学邓欣欣强调,一是对接数字经济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新设金融科技、人工智能、供应链管理等新专业,开办法学(数字法治方向)、国际商务(国际企业理财方向)等,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完善专业预警、调整与退出机制;二是要强化一流专业建设,建强建优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升专业内涵;三是主动对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需求,制定微专业建设管理办法,探索建设微专业。
浙江财经大学张少华介绍了学校数字财政、智能审计、数字管理等交叉专业建设情况,分享了荣誉学院、产业学院新财经人才选拔与培养经验。她强调,要根据“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的总体要求,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实施专业“准入准出”制度,建立专业数字化评估体系,推动实施校内专业排名,根据专业评估情况采取专业预警或停招措施,推动专业建设提质增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李丹指出,要贯彻落实好《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结合校内外调研情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新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旧专业,解决好新旧专业更新问题。她介绍,外经贸依托经管学科与语言学科优势,积极推进专业交叉融合,开设金融学—英语类等双学士学位项目,实施工商管理类等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东北财经大学解木春从专业设置现状、调整历程、管理机制、布局规划等方面分享了专业建设经验。她强调,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及特色,以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为引领,优先发展优势特色本科专业,助力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强势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潜力大、创新效果好的新兴应用型与社会急需本科专业,限制发展社会需求小、培养质量不高、办学水平停滞不前的学科专业,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保证专业建设质量。
西南财经大学陈昊介绍了学校新财经专业建设情况。他指出,新文科在我校的集中体现是新财经建设。学校推进新财经专业建设的主要举措为:一是以“智能+”和“物联网+”改造传统专业,新增数字经济、金融科技、计算金融等新专业;二是创新“新商科+新工科”教育模式,与电子科技大学一流学科强强联合开设金融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三是建设大数据与财富管理等新财经光华实验班,推动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
最后,西南财经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许志进行了总结发言。他强调,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专业布局、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效果,只有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积极发展新兴财经专业,推动原有财经专业升级改造,才能确保财经院校财经人才培养优势。他指出,与会各位代表从专业数量布局、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内涵建设等方面对财经专业建设举措与经验进行了有益探讨,大家相互借鉴,颇受启发。他希望以此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各个兄弟院校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共同探索新文科背景下财经高校专业布局与优化调整,引领带动财经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升。